有了先前脊髓定位系列的几篇内容做基础,让我们再回归教材,重新温习一下脊髓损害的表现及定位。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反射异常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前二者对脊髓病变水平的定位很有帮助。
一.不完全性脊髓损害
(1)前角损害:呈节段性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表现为病变前角支配的肌肉萎缩、腱反射消失,无感觉障碍和病理反射,常伴有肌束震颤,肌电图上出现巨大综合电位。常见于进行性脊肌萎缩、脊髓前角灰质炎等。
(2)后角损害:病灶侧相应皮节出现同侧痛温觉缺失、触觉保留的分离性感觉障碍,常见于脊髓空洞症、早期髓内胶质瘤等疾病。
(3)中央管附近的损害:由于来自后角的痛温觉纤维在白质前联合处交叉,该处病变产生双侧对称的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减弱或消失、触觉保留,常见于脊髓空洞症、脊髓中央管积水或出血等疾病。
(4)侧角损害:C8-L2侧角是脊髓交感神经中枢,受损出现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泌汗障碍和营养障碍等,C8-T1病变时产生Horner征(眼裂缩小、眼球轻微内陷、瞳孔缩小或伴同侧面部少汗或无汗)。S2-4侧索为副交感中枢,损害时产生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和性功能障碍。
(5)前索损害:脊髓丘脑前束受损造成对侧病变水平以下粗触觉障碍。刺激性病变出现病灶对侧水平以下难以形容的弥散性疼痛,常伴感觉过敏。
(6)后索损害:薄束、楔束损害时出现振动觉、位置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由于精细触觉障碍而不能辨别在皮肤书写的字和几何图形。后索刺激性病变在相应的支配区可出现电击样剧痛。
(7)侧索损害:脊髓侧索损害导致肢体病变水平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对侧痛温觉障碍。
(8)脊髓束型损害:以选择侵犯脊髓内个别传导束为特点,薄束、楔束损害可见深感觉障碍;锥体束损害可见中枢性瘫痪;脊髓小脑束损害可见小脑性共济失调。
(9)脊髓半切损害:引起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Syndrome)。主要特点是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由于后角细胞发出的纤维在同侧上升1-2个节段后再经白质前连和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束,故对侧传导束型感觉障碍平面较脊髓损害节段水平低。
二.脊髓横贯性损害
脊髓横贯性损害多见于急性脊髓炎及脊髓压迫症。
主要症状为受损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及括约肌障碍等。急性期往往出现脊髓休克症状,包括损害平面以下弛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阴性及尿潴留。
一般持续2-4周后,反射活动逐渐恢复,转变为中枢性瘫痪,出现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和反射性排尿等。慢性压迫症状常因损害结构不同而症状各异。
不同节段脊髓横贯性损害的临床表现可参考上篇内容,本篇不再进行介绍。
最后,分享一幅来自八年制教材关于脊髓不同部位病变的图:
参考书籍:
1.《神经病学(第8版)》(5年制)--贾建平,陈生弟
2.《神经病学(第3版)》(8年制)--吴江,贾建平
斯内欧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