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VCP基因突变加重tau
北京主治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pf/a_4322685.html

以严谨的学术逻辑思维探索神经科学之奥秘

撰文︱王思珍

责编︱王思珍

阿尔茨海默症(AD),俗称老年痴呆,是一种进行性的、且致命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特征性的病理变化为大脑皮层萎缩,并伴有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神经纤维缠结、大量记忆性神经元数目减少、以及老年斑的形成。(拓展阅读:Science神经科学领域9-10月综述精选(一);Science神经科学领域9-10月综述精选(二))

tau蛋白是一种主要在脑细胞中表达的微管相关蛋白,其作用是稳定轴突微管,过度磷酸化会导致tau解离和随后的微管不稳定性、以及tau低聚化。在AD以及其他tau蛋白病变中,过度磷酸化的tau会引起许多成对螺旋纤丝的集合,从而产生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tangles),而神经纤维缠结的存在最终会导致神经元凋亡和进一步的疾病发生。

MAPT是tau蛋白的编码基因,MAPT中的多种已知的常染色体显性突变表明了tau蛋白在痴呆中的重要性。因此鉴定其他影响tau蛋白积累的致病基因,包括参与蛋白质质量控制和tau蛋白清除的基因,有可能会揭示出全新的维持神经元健康的机制。

含缬氨酸蛋白(valosin-containingprotein,简称VCP)是一种AAA+蛋白,其可以利用ATP水解所产生的能量来打开底物,以协助对大分子复合物的降解。AAA+指一类与多种细胞活性相关的腺苷三磷酸酶(ATPase)。

有研究表明,VCP蛋白表达于中心神经系统的多个细胞类型中,包括额叶、大脑皮层、质脊髓等神经细胞;VCP基因也是一种很关键的基因。另外,在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俗称渐冻人症)、额颞叶痴呆(FTD)、多系统蛋白质疾病(MSP)、帕金森病(P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也发现了VCP基因的变异和蛋白功能的异常。有一个VCP基因的突变,即第位点的天冬氨酸(Asp或D)突变成了谷氨酸(Gly或G),简称VCPAspGly或VCPDG,所导致神经退行性变的机制尚不清楚。

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的EdwardB.Lee博士科研团队长期致力于探索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根源,包括ALS、FTD等,并期待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特定的疾病修饰疗法。在于年11月20日以AutosomaldominantVCPhypomorphmutationimpairsdisaggregationofPHF-tau为题发表于Science上的研究文章中,Edward团队揭示了VCPAspGly是AD的一个显性基因突变。该突变会加重tau蛋白所引起的神经纤维缠结,从而呈出一种全新的“空泡性tau蛋白病变”。研究提示了靶向VCP蛋白可能是AD的潜在治疗靶点。

在研究中,首先,通过全基因测序,作者在两个FTD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的家庭中发现了VCP突变,即VCPAspGly,但未发现MAPT基因变异(图1)。而且(死后)个体有明显的大脑萎缩:大脑重量减轻,严重额叶萎缩,并伴有额颞叶变性(图1)。

图1VCP突变基因的家系鉴定(A和B)和其多态性(C)

(图片引自:N.F.Darwich,etal.,Science,;:saay)

有趣的是,作者发现,灰质神经元有明显的低电子密度的、有膜结构的空泡体(vacuoles)。免疫组化染色表明,这种特殊的空泡体有可能起源于细胞内吞作用,而且有些空泡体具有溶酶体特征(图2)。同时在死后个体大脑的额、颞、顶叶新皮层中,发现有神经元的丢失和有大量的tau蛋白聚集,但无TDP-43、Aβ、α-突触核蛋白等的聚集;进一步染色发现,VCPAspGly表现出tau的病理特征,即AD神经纤维缠结(图2)。因此作者将一有趣发现命名为:“空泡性tau蛋白病变”(vacuolartauopathy)。

图2空泡性tau蛋白病变

(图片引自:N.F.Darwich,etal.,Science,;:saay)

紧接着的结果表明,脑内空泡的存在与神经原纤维缠结呈负相关:神经退化的大脑区域如额叶新皮层有tau的聚集,而非神经退化的大脑区域如视觉皮层则出现空泡(图3)。换言之,在病理层面上,空泡性tau蛋白病变主要位于在大脑新皮层(且伴有微弱的神经退化),而tau积累则与小脑萎缩、神经元丢失及反应性神经胶质再生相关(图3)。这些结果充分说明了大脑神经空泡化与神经纤维缠结的区别与联系。

图3脑内空泡与神经原纤维缠结之间的关系

(图片引自:N.F.Darwich,etal.,Science,;:saay)

多系统蛋白疾病(MSP)是一种多效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影响肌肉、骨骼以及神经系统,并在神经系统中伴随有额颞叶变性TDP-43蛋白包涵体(简称FTLD-TDP)。MSP变异导致ATP酶活性和VCP降解底物能力的增强,这暗示了MSP与VCP基因突变的获得性功能(gain-offunction)有关。图4VCPAsp的结构(A)和保守型(C)

(图片引自:N.F.Darwich,etal.,Science,;:saay)

首先,计算机模拟显示,VCPAsp有三个功能结构域,即N末端、以及两个天冬氨酸(简称D)ATP酶结构域D1和D2;而且Asp位点在物种间具有高度保守型。然后作者在体外实验中评估了重组VCP蛋白的ATP酶活性(图4)。米氏动力学、最大酶活、米氏常数、以及耐盐性和耐温度性等酶学分析实验表明,VCPAspGly蛋白有ATP酶活性的部分丧失,特别是D2结构域的ATP酶活性显著低于野生型VCP,而MSP突变则会增强ATP酶活(图5)。这些数据说明:天冬氨酸突到谷氨酸的突变,即AspGly,是一种亚等位基因突变(hypomorphmutation)。

图5VCP蛋白的ATP酶活性分析

(图片引自:N.F.Darwich,etal.,Science,;:saay)

在进一步的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实验中,作者观察到,在空泡性tau蛋白病变中,VCP位于神经纤维缠结的附近,而在AD组织中,VCP则在神经纤维缠结和有老年斑块的内部。这提示:在AD中,VCP蛋白可能与病理性的tau相互作用(图6A-C)。同时考虑到VCPAspGly蛋白与tau聚集有关,以及VCP具有打开蛋白底物的能力,因此作者推测:VCP也有可能解聚(或降解)病理性的tau聚集。

图6VCP与神经纤维缠结的定位(A-C)、及对tau聚集的解聚活性依赖于能量(D-F)和多聚泛素化(G)(VT:空泡性tau蛋白病变)

(图片引自:N.F.Darwich,etal.,Science,;:saay)

正如期望的那样,VCP能够部分解聚AD人类脑组织产生的病理性tau聚集,而突变体AspGly和D2则会削弱这种解聚活性(D2突变指只含有D2ATP酶功能域的VCP重组蛋白);而且VCP对病理性tau的解聚活性是依赖于能量(即ATP)的,也依赖于底物(即tau)的聚泛素化(图6D-G,图7)。换言之,VCP的确能够解聚(或降解)病理性的tau聚集,但如果ATP降低或tau多泛素化时,野生型VCP的这种解聚能力就会被减弱,且野生型和突变型表现出相反的解聚能力(图6D-G,图7)。的确,这些结论在一种生物传感器细胞模型中得到了证实。

图7VCP对tau聚集和病理性tau纤维的解聚作用

(图片引自:N.F.Darwich,etal.,Science,;:saay)

文章最后,为了进一步夯实以上体外实验结果、并进一步检测VCPAspGly基因在tau蛋白病变机制中的作用。于是作者构建了VCPAspGly基因敲入小鼠。这些小鼠体型较小、存活时间缩短(略短于一年)、且为非孟德尔遗传(即后代中没有出现亲代性状的分离)。与此同时,这些转基因小鼠没有出现明显的神经退行性变(图8),这一结果进而提示了VCP蛋白对tau聚集的“解毒功效”,也说明了VCP解聚位于tau聚集的下游。

图8VCP突变在小鼠tau蛋白病变机制中的作用(LSN:外侧隔核,DHP:背侧海马,VHP:背侧海马,RM:逆乳头体核,ENT:内嗅皮层)

(图片引自:N.F.Darwich,etal.,Science,;:saay)

那么为了引发tau蛋白的小鼠脑内聚集,作者分别在三种转基因小鼠(+/+、DG/+、DG/DG)的海马区域与注射了AD病理性的tau。结果发现,与野生型小鼠相比,突变VCP小鼠的tau聚集量有所增加,特别是外侧隔核、背侧海马和背侧海马、逆乳头体核、以及内嗅皮层等脑区域的tau病理更为严重(图8)。

图9文章总结图:空泡性tau蛋白病理与VCP蛋白功能

(图片引自:N.F.Darwich,etal.,Science,;:saay)

文章结论

研究者在额颞叶痴呆患者中发现了VCPAspGly基因突变,在AD中,该基因突变展现出神经元空泡性和神经纤维缠结的特征,因此被命名为了“空泡性tau蛋白病变”(图9)。

在体外,VCP表现出对tau聚集的解聚活性(或能力),且这种解聚活性受到能量和多聚泛素化的影响,而突变则会削弱这种活性(图9)。

在细胞模型和基因敲入小鼠中,VCPAspGly会增加tau蛋白的聚集,并加重特定脑区的tau疾病病理(图9)。

这些发现提示了VCPAspGly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基因突变,具有神经退行性病变的获得性功能(图9)。

该项研究也暗示了蛋白质解集(或降解)在维持神经元健康方面的潜在作用,以及VCP可能是将来AD治疗一个潜在的靶点(图9)。

原文详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nnwth.com/zlyy/19780.html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123号 联系电话:15897845612
当前时间: